周容威牧师与华人长老会位于Foster Street的教堂(照片由Howard Wilson提供)

悉尼华人长老会(成立于1893年)

长老华人长老会(CPC)目前位于悉尼Surry Hills的皇冠街388-394号(388-394 Crown Street),是澳大利亚现存最古老的华人教会。它始于长老会推行的华人使命工作,当时新南威尔士长老会于1883年任命了周容威(John Young Wai)鼓励中国人参加教会。在早期的使命工作在 Nithsdale Street(1884年)周容威的家中举行,后来在Goulburn Street(1889年)的一家中国公司举行,约有30-40名信徒参加。


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移民,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华人参加教会,周容威经常前往华人的菜园探访工人,并开始设立晚间的崇拜(于晚上九时半至十一时进行)以配合他们的日程。他积极还协助中国移民适应在澳大利亚的新生活。随着华人教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定期参与周日晚上崇拜的人数增加至70-80人),1892年,周容威举办了一个音乐节,筹集资金建立一所新教堂。他获得约600英镑的捐款,当中的342英镑来自华人社区的捐献(郭美芬,2013)。


悉尼华人长老会教堂的各个地点(从1884年至今)(照片由Howard Wilson提供)


1893年,一座新教堂在Surry Hills 的Foster Street建成并开始运作,周容威成为了第一任牧师。他开办了一所夜校向中国移民传授英语,后来成为19世纪末中国移民最大的教学组织(郭美芬,2013)。越来越多的澳大利亚华人归入基督教,其中包括一些年轻的华人企业家,如于1890年成立永生公司的马应彪(Ying Piu MA),他与周容威牧师有着密切的关系。 永生公司的其他合伙人,郭标(George Bew),蔡兴(James Hing CHOY)和马永灿(Wing Chan MA)于1894年由周容威牧师在教堂替他们受洗。这些人在20世纪的前十年回到香港并成为了先施百货公司的董事。 郭乐(James Lock GOCK)于1898年创立永安果栏,并于1907年在香港成立永安连锁百货公司,他也是悉尼华人长老会的教友之一。


1894年有关蔡兴、郭标、马祖容等华人接受洗礼的报道、(1894年4月6日,Presbyterian Messenger)


1905年华人长老会的会众(包括蔡兴、郭标、马永灿、郭乐)(照片由Howard Wilson提供)


1910年悉尼市政府收回Foster Street的土地,此乃当时清除贫民窟计划的一部分,因此Foster Street 的教堂被拆除。教会在附近的Campbell Street 108号购买了一块土地,并于1910年在那里建了一座新教堂。将这座新教堂与 Foster Street教堂的照片比较,可以看出旧教堂的大部分砂岩块(也许是砖块)都被重新用于新教堂中。华人长老会一直于Campbell Street聚会,直到1957年。因会众人数已经超出了建筑的容量,华人长老迁到位Surry Hills 的Crown Street和Albion Street交界的Fullerton纪念楼,并一直在那里聚会至今。华人长老会已成为澳大利亚长老会最大的教会之一,教会附设中文学校,为出生在澳大利亚的学童提供汉语课程。


华人长老会于Campbell Street 108号重建教堂(于1910年重新开放)


华人长老会在1957年搬到Crown Street (皇冠街)的Fuller纪念堂(照片由Howard Wilson提供,2009年)


中山基督教良都堂(成立于1918年)

中山南区上塘西街54号


前文提到的马应彪、马永灿、郭乐等中山移民在香港成为了成功的商人之后(他们都是悉尼华人长老会的成员),积极参与长老会的传教工作,在香港和中山建立教堂。


先施和永安公司的几位创始人不仅捐款购买土地于中山兴建教堂,还担任香山(中山)长老自理会的董事会成员。 约1905年,他们为教会从先施和永安公司购买了股份,并使用股票的股息来支付教会的运营费用。此外,他们为与教会兴建立了幼儿园和学校,为家乡的儿童提供教育。这些澳洲华侨在中山兴建的第一座教堂名为「太平堂」,于1906年在石岐(中山县城)启用,并于1928年搬到了石岐太平路的一所更大的教堂。该教堂今天仍在使用。


中山南区基督教良都堂(2017年)


1918年,这些澳大利亚华人在他们的家乡南区的沙涌村建立了一所教会的分堂,名为「良都堂」。在教堂外面,有一块石牌匾,上面刻着马永灿代表董事会安放教堂的基石。教堂由一家香港建筑公司建造,耗资26,000元。许多澳大利亚华人,如马应彪,马永灿,郭泉,蔡兴以及先施和永安公司的其他早期董事,都是教会的主要捐赠者。


良都堂的基石。上面刻着马永灿于1918年代表董事会安立基石


教堂有两层楼。下层用作学校,名为「欧亮学校」,上层用作礼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教会停止聚会,并用作为工厂,直到1983年才恢复崇拜。1997年,中山政府重建了教堂的二楼。现在教堂的一楼被用作日托中心,而教堂的上层用于崇拜,可容纳350人。良都堂于2018年庆祝了成立一百周年。

基督教良都堂和欧亮学校建筑物的原貌(1924年)


基督教良都堂的二楼,可容纳350人。


香港合一堂(成立于1926年)

香港半山般咸道2号


香港合一教堂与华人长老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透过于19世纪后期移居澳大利亚,并于20世纪初返回香港的中山商人所建立的联系。合一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8年由伦敦传道会成立的道济会堂,原本位于香港半山区的荷里活道75号。 1918年,伦敦传道会与中国公理会和长老会合组了中华基督教会。


介绍般咸道的合一堂的小册子(1929年出版)(由Howard Wilson提供)


香港合一教堂与华人长老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透过于19世纪后期移居澳大利亚,并于20世纪初返回香港的中山商人所建立的联系。合一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8年由伦敦传道会成立的道济会堂,原本位于香港半山区的荷里活道75号。 1918年,伦敦传道会与中国公理会和长老会合组了中华基督教会。


由于会众的增长,中华基督教会决定建造一座新的教堂。 1921年,伦敦传道会将其位于般含道2号的旧址送给道济堂以建造一座新教堂。道济堂和来自澳大利亚华人长老会的成员(包括马应彪,马灿,郭泉和蔡兴)筹集资金以建造新教堂。新教堂于1926年竣工,并命名为「合一堂」(意为「合为一体」)。它与石岐的太平堂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教会的董事和传道人都曾参与两间教会的工作。


中华基督教会兴建新教堂的筹款委员会成员的的照片。 1921年的筹款委员会成员包括几位来自悉尼华人长老会的澳大利亚华人马应彪(Ying Piu Ma,右起第一排; 郭泉Chuen Gock,右起第二排, 副主席马永灿 Wing Chan Ma,左起第3排) ; 蔡兴Hing Choy,左边第1排(由Howard Wilson提供)


合一堂采用新哥德式建筑风格,三层可容纳1500多人。正门入口的上方有一个大钟。合一堂启用后,教会迅速扩展,传教工作延伸至香港不同的地方,并兴建了许多学校。 合一堂在日本入侵香港期间遭到破坏,在战争结束后进行了翻新。合一堂的于九龙何文田(1961年)及港岛北角(1948年)兴建分堂。般含道的教堂现被香港政府列为二级历史建筑。


香港半山般咸道2号的合一堂(照片由Howard Wilson提供)



资料来源:

Howard Wilson 先生搜集的报纸、历史照片和档案资料和详尽的研究

郭美芬 Kuo,MF.(2013)Making Chinese Australia:Urban elites,newspaper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Australian identity,1892-1912,Monash University Publishing

悉尼华人长老会网页http://www.cpc.org.au/zh-hant/home

中山基督教两会网页 http://www.zs-church.com

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网页http://www.hopyatchurch.org/intro.php


                                                           

Gallery of Images


ShapeShape+ShapeLayer_1module frameworkCombined ShapeIconmodule frameworkIconShapeShapeCombined ShapeShape